中国实验室建设行业市场较为分散,参与者较多。但由于起步较晚,行业内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与实施能力参差不齐,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领军企业较少。具体而言,从事装饰、安装等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企业众多,该领域的竞争比较激烈;从事规划设计、安装调试及运维的企业相对较少;能为实验室用户提供从规划设计、系统集成、设备配置到运维等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则更少。
(1)实验室建设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实验室建设行业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兴起,当时市场上基本没有本土品牌,只有几家国外品牌代理商和贴牌制造商等。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实验室建设行业快速成长。总体来看,中国实验室建设行业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行业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2002 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牵头,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实验室建设的概念在国内逐步兴起。1998 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颁布了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同时高校的扩招需要大面积地改善“实验教学和教学科研”的实验条件,这为实验室建设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使得实验室建设的需求在国内大大增加,催生了一批先知先觉的国内实验室设备供应商。
2000 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对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创新、环保治理等方面逐步重视,相关科研院所、检验所、制药企业等开始投入更多的资金建立配套实验室设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室建设市场进一步发展,同时开始消化吸收国外的实验室建设技术和设备。在此阶段,行业参与者较少且主要为实验室家具的生产商,专业技术性不强。
2)第二阶段:行业成长阶段(2003 年-2013 年)
2003 年 SARS 之后,我国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更加重视,进而形成实验室安全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看到了实验室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批的创业者进入实验室建设行业中,因此彼时涌现了一大批初创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实验室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阶段,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业内企业良莠不齐,一部分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培养和客户维护,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稳定的位置;另一部分公司技术水平不足,仅靠低价的方式抢占订单,忽略了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失去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该阶段中从事实验室建设行业的企业以及潜在进入者逐步增多。
但由于起步较晚,行业内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与实施能力参差不齐,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领军企业较少。具体而言,从事装饰、安装等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企业众多,该领域的竞争比较激烈;从事规划设计、安装调试及运维的企业相对较少,能为实验室用户提供从规划设计、系统集成、设备配置到运维等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则更少。
3)第三阶段:行业增长阶段(2014 年至今)
2014 年开始,国家层面频频出台利好的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实验室建设。与此同时,国家对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重视和规范,也使得第三方检验实验室的发展日新月异,实验室建设行业迎来新阶段。
科技创新的日益精进催生更多行业(如石油化工、烟草、海洋业)对现代化实验室产生需求,实验室建设的项目量不断增长,实验室建设要求的提高以及投入额的增加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同时,实验室建设需求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促进实验室建设行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进一步发展。
(2)实验室建设行业的市场规模
实验室建设行业市场规模是指实验室建设业务的总收入。中国实验室建设行业市场规模从 2017年的 202.0 亿元增加至 2022 年的 432.6 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6.4%。随着国家科研投入的增加、利好政策的不断落地,相应的实验室建设行业市场规模也将随之增长。预计到 2027 年,中国实验室建设行业的市场将达到 623.0 亿元,2022 年到 2027 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7.6%。
从细分市场来看,实验室建设市场可以分为实验室装备类和实验室环境控制系统集成服务市场。实验室装备类业务主要指实验室装备的销售、安装和维护,市场规模从 2017 年的 63.6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108.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1.3%。预计实验室装备类业务未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 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29.5 亿元。
实验室环境控制系统集成服务主要指实验室的规划设计、系统集成、设备配置、运行维护及后续升级等服务。由于实验室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实验室环境控制系统集成服务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如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其市场规模从 2017 年的 138.4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324.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8.5%,预计未来将继续快速增长,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493.5 亿元。
(3)实验室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
1)实验室建设细分化、标准化
实验室建设行业的客户涉及的行业范围广泛,主要有生物医药、医疗卫生、科研教育等行业,每个行业中不同客户对实验室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随着中国实验室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各细分类别的实验室建设标准体系开始建立。
国家已陆续对各细分行业的实验室设计和建造标准逐渐出台了规定,如 2008 年发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2011 年 12 月发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11),2020 年 5 月发布的《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2020 年 10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对细分类型实验室的建筑设计、空间划分、通风供暖、实验室家具设备等方面做了规定,使得实验室建设有明确的标准可以遵循。
此外,中大型实验室建设公司通过项目经验的积累,对细分行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公司内部搭建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的供应体系,通过集成化的方式节省成本并提高效率。随着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完善和实验室建设公司项目经验的积累,未来实验室建设公司将会在客户行业细分化的基础上达到项目流程和供应体系的标准化,更高效地完成实验室建设工作。
2)智能化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实验室建设的发展以及绿色环保的理念不断深入、各类标准逐渐完善,实验室设计的理念也由质量、安全达标向更高要求的智能化设计发展,即在安全和实用的基础上,加上了高科技、自动化的标准,这也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化管理系统,如在房间安装排风自动识别化操作系统、通风橱 VAV 变风量操作系统、升降实验台操作系统等,能大大提升实验室的内部环境,使实验室更科学、实用、环保。智能化实验室已成为 21 世纪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
3)实验室环境控制系统集成商将成为市场主导
由于实验室建设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尚属于新兴行业,发展并不成熟。目前,我国实验室建设市场产业集中度较低,存在大量中小规模的设备公司、装饰及安装公司,其产品或服务同质化程度较高、服务范围较小,难以达到规模效益,核心竞争力有限,而实验室环境控制系统集成商不仅拥有自主研发设计的实验室设备和家具,而且有整体实验室规划和各类系统集成的解决能力,预计会在未来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主导。
4)实验室建设衍生服务
随着实验室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者、特别是头部竞争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客户资源。为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客户粘性,部分实验室建设公司开始提供实验室建设衍生服务,如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仪器、试剂供应等。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是为实验室科研活动提供信息化平台,帮助实验室人员采集、存储、访问和分析数据,是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实验室运作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实验室管理的发展,实验室建设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实验室仪器、试剂种类多,普遍定制化,因此供货周期长,备件的计划与储备难度较大。如果实验室建设公司能提供仪器、设备的供应服务,则能解决客户的这一实际难题。实验室建设衍生服务能帮助客户全面地解决实验室建设和运营中的各项问题,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
第一章 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概述
1.1 国家重点实验室概述
1.1.1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义
1.1.2 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类型
1.1.3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背景
1.1.4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模式
1.2 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框架
1.2.1 试点国家实验室
1.2.2 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
1.2.3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1.2.4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2.5 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1.2.6 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
1.3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
1.3.1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地位
1.3.2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作用
1.4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
1.4.1 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对独立性
1.4.2 依托单位的作用
1.4.3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的互动发展
第二章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环境分析
2.1 创新基地建设发展需求分析
2.1.1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需求
2.1.2 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分析
(1)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
(2)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
2.1.3 创新基地建设基本框架分析
(1)创新基地体系
(2)创新基地类型
2.1.4 创新基地建设发展需求分析
2.2 我国科技研发投入情况分析
2.2.1 全社会R&D经费投入规模
2.2.2 全社会R&D经费投入结构
(1)从研究类型来看
(2)从投入主体来看
(3)从产业部门来看
(4)从地区分布来看
2.2.3 中央和地方R&D投入状况分析
(1)中央R&D投入状况分析
(2)地方R&D投入状况分析
2.3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2.3.1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
2.3.2 投入研发活动人员数量
2.3.3 与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比较
2.3.4 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分析
2.3.5 基础研究人员规模分析
2.3.6 不同部门研发人员结构
2.4 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状况分析
2.4.1 863计划
(1)项目简况
(2)项目安排
(3)经费安排
(4)人员投入
(5)主要进展和成效
2.4.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项目安排
(2)经费投入
(3)人员投入
(4)总体进展
2.4.3 973计划
(1)项目个数
(2)经费投入
(3)人员投入
(4)科技成果
2.4.4 其他国家科技计划
(1)项目状况分析
(2)资金投入状况分析
(3)计划主要成效
2.5 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政策法规
2.5.1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法规
2.5.2 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政策与规划
第三章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情况综述
3.1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历程回顾
3.2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3.2.1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状况分析
(1)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模
(2)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3.2.2 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状况分析
(1)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布局
(2)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属部门分布
(3)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域布局状况分析
3.2.3 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
(1)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面积分析
(2)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分析
3.3 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支持分析
3.3.1 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来源分析
3.3.2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设立
3.3.3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规模
3.4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分析
3.4.1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成效
(1)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研究成果
(2)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3)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4)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教育成绩
3.4.2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问题
3.4.3 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建议
第四章 发达国家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模式经验借鉴
4.1 国外科技体制及其特点分析
4.1.1 以英国为代表的分散型模式
4.1.2 以法国为代表的集中型模式
4.1.3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
4.2 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模式分析
4.2.1 美国国家实验室发展概况
4.2.2 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特点
4.2.3 美国国家实验室运行机制特点
4.3 其它国家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特点
4.3.1 英国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特点
4.3.2 德国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特点
4.3.3 法国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特点
4.3.4 日本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特点
4.4 国外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分类分析
4.4.1 国家实验室分类标准分析
(1)按隶属关系分类
(2)按任务对象分类
(3)按实验室职能分类
4.4.2 各类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成因
(1)英国LMB模式-自由探索先导型
(2)德国马普模式-以人为本型
(3)美国主导模式-目标需求主导型
4.5 国内外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4.5.1 国内外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
(1)整体优势与薄弱环节 比较
(2)国内外管理体制与监督比较
4.5.2 对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启示
4.6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管理模式构建
4.6.1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原则
4.6.2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
(1)外部管理体制构建
(2)内部组织结构构建
(3)内部科研组织结构构建
4.6.3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构建
(1)合同管理制度构建
(2)准入与退出机制构建
(3)开放流动机制构建
(4)创新团队组建
(5)竞争和激励机制构建
(6)合作与联合机制构建
(7)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
第五章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状况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5.1 高等学校科研活动及成果分析
5.1.1 高等学校及其科研机构数量
5.1.2 高等学校研发人员情况分析
5.1.3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状况分析
(1)经费规模总况
(2)基础研究经费
(3)经费学科分布
(4)经费来源结构
5.1.4 高等学校科技产出情况分析
(1)发明专利申请状况分析
(2)发明专利授权状况分析
(3)其他科技产出状况分析
5.2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概述
5.2.1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特点
5.2.2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定位
(1)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不全性独立性
(2)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一性
5.2.3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职能
5.3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调研
5.3.1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状况分析
5.3.2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状况分析
(1)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布局
(2)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属部门分布
5.3.3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支持
5.3.4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状况分析
5.4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途径分析
5.4.1 高校与企业合作现状与问题
5.4.2 高校与企业合作成功模式分析
(1)项目合作
(2)共建中心或实验室
(3)人才培养
5.4.3 高校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案例
5.4.4 高校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方向
(1)重点实验室应转变观念
(2)完善实验室评估及奖励制度
(3)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4)健全完善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机制
5.5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创新
5.5.1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理想管理模式
(1)学科发展
(2)行政定位
(3)人员流动
(4)管理机制
(5)资源共享
5.5.2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实管理模式
(1)实验室-学院一体化模式
(2)跨学院平台型模式
(3)直属二级单位模式
5.5.3 实验室三种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5.5.4 现实管理模式与理想管理模式冲突
5.5.5 现实模式向理想管理模式转向的路径
5.6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5.6.1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
(1)准确的研究方向
(2)优秀的学术梯队
(3)学科的交叉融合
(4)良好的配套设施
(5)高效的管理模式
(6)创新的文化氛围
(7)对外开放
5.6.2 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5.6.3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六章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6.1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背景
6.1.1 实验室建设内部环境分析
6.1.2 实验室建设外部环境分析
6.1.3 实验室建设发展优势分析
6.2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需求
6.2.1 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分析
(1)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分析
(2)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名分析
(3)全球企业研发投入区域分析
6.2.2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分析
6.2.3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意愿调查
6.3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调研
6.3.1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模
6.3.2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特征
6.3.3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状况分析
6.3.4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员状况分析
6.3.5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支持
6.3.6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状况分析
6.4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路径
6.4.1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分析
6.4.2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路径
(1)建立完备的科研实验条件
(2)建立企业与实验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6.5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
6.5.1 实验室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6.5.2 实验室平台总体构建思路
(1)运行管理平台
(2)基础研究平台
(3)实验测试平台
(4)成果转化平台
6.6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策略
6.6.1 研发组织策略类型及影响因素
(1)研发组织策略类型分析
(2)影响研发组织策略类型因素
6.6.2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投资前景研究
(1)研发投资前景管理
(2)研发投资的成本管理
6.6.3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模式选择
(1)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2)影响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
(3)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策略
6.6.4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策略案例
6.7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瓶颈与趋势预测分析
6.7.1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瓶颈
(1)制度体系缺失
(2)资金投入不稳定
(3)投资主体缺乏动力
(4)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
6.7.2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七章 主要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状况分析
7.1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演化及分布
7.1.1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演化
7.1.2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
7.2 北京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7.3 上海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7.4 天津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7.5 武汉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7.6 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7.7 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7.8 山西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7.9 河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7.10 甘肃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状况分析
第八章 国内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营经验借鉴
8.1 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分析
8.2 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营管理分析
8.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实验室基本状况分析
(2)依托单位基本状况分析
(3)实验室研究方向分析
(4)实验室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5)实验室人员情况分析
(6)实验室研究成果分析
(7)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
(8)实验室投资前景预测
8.2.2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实验室基本状况分析
(2)依托单位基本状况分析
(3)实验室研究方向分析
(4)实验室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5)实验室人员情况分析
(6)实验室研究成果分析
(7)实验室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8)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
(9)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
8.2.3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1)实验室基本状况分析
(2)依托单位基本状况分析
(3)实验室研究方向分析
(4)实验室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5)实验室人员情况分析
(6)实验室研究成果分析
(7)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
(8)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
(9)实验室最新发展动态
8.2.4 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
(1)实验室基本状况分析
(2)依托单位基本状况分析
(3)实验室研究方向分析
(4)实验室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5)实验室人员情况分析
(6)实验室研究成果分析
(7)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
(8)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
(9)实验室最新发展动态
8.2.5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1)实验室基本状况分析
(2)依托单位基本状况分析
(3)实验室研究方向分析
(4)实验室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5)实验室人员情况分析
(6)实验室研究成果分析
(7)实验室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8)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
(9)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
(10)实验室最新发展动态
8.3 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经验总结
8.3.1 明确实验室的独立地位
8.3.2 明确与依托学院、学科的关系
8.3.3 加强集体领导与决策
8.3.4 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8.3.5 完善人事管理体制
8.3.6 强化科研管理
8.3.7 加大开放力度